江西农业大学三下乡:挺膺担当砺青春,“童”行筑梦启新程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光“童”行暑期三下乡文明实践队于大余县开展了以“挺膺担当砺青春,‘童’行筑梦绘新篇”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论文深耕乡土,支教护航童真

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张高亮赴大余县杨梅小学调研“三下乡”支教工作,与孩子们亲切交流,并赠送农大文创、文具等学习用品,勉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在调研过程中,张高亮深入课堂观摩支教团队开设的系列特色课程。课堂上,队员们依托专业特长,开设系列特色课程:科学小实验激发探索欲,农科知识融入节约粮食课,防溺水安全教育结合案例强化安全意识;树叶拼贴画引导创意创作。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趣浓厚,他高度认可,课程兼具农科特色与童心童趣,真正把论文写在了乡村大地上。该团队已连续4年组织大学生赴乡村开展支教活动,将专业知识与趣味教学相结合,助力儿童健康发展。

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

北有延安,南有池江。队员们先后探访陈毅故居、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岭三章纪念馆,沉浸式感悟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在陈毅故居,队员与驻守此地30年的刘士华老人的夫人深入交流,聆听周篮嫂的动人故事,被革命历史细节深深触动。深受感染的队员们将红色情怀转化为行动,赴大余县杨梅村开展红色宣讲。他们以生动语言、鲜活事例,讲述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实践队员表示,此次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美育融合,助力乡村儿童感悟革命精神,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征程,让红色基因扎根童心。

传习非遗技艺,延续文化薪火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村儿童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以《三国演义》人物故事为引,指导孩子们绘制戏曲脸谱,在色彩勾勒间传递忠义、刚直的文化精神;书法课堂上,孩子们从一横一竖学起,临摹青年寄语,感受笔墨韵律;扎染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简单的折叠、捆扎、浸染,让素布绽放出独特图案。“用故事串联知识,以实践深化理解”,非遗课程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趣味创作,让非遗文化可触可感。队员们让“美育”与“非遗”在乡村活起来,为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引导小朋友们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支农助农爱农,赋能乡村振兴

绽放青春色彩,服务乡村振兴。队员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致富带头人卢阿姨家的南瓜地,并迅速投入劳作,手持小刀、肩挎麻袋,穿梭在藤蔓间。他们俯身剪断瓜藤,小心搬运果实,整齐码装进袋,采摘、运送、装袋各环节有条不紊。劳作间隙,队员们与村干部一同拿起手机,拍摄助农视频。镜头里,饱满的南瓜、忙碌的身影与丰收的喜悦交织,他们用镜头记录田间劳作的点滴,讲述卢阿姨的致富故事,让乡村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场融劳动实践与新媒体传播于一体的助农行动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光彩,用实干与创新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尊老敬老爱老,涵养文明新风

队员们走访五保户,围坐在老人身边唠家常,用细致入微的关怀驱散生活的孤寂;推开老党员家门,队员们围坐倾听往昔奋斗故事,从他们讲述的峥嵘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致敬老一辈的奉献与坚守。此次慰问活动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关怀,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传递温情,既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社会担当,也让志愿服务的暖流在乡村大地持续涌动,为弘扬正能量写下生动注脚。

在本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队员们用实践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从大学校园到广阔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塑造以青春之小我奉献国家之大我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农大精神,以奉献阐释担当,书写绚烂的青春诗篇。

供稿:江西农业大学 廖子珺 赖清莹 赵荣

供图:江西农业大学 符佳宁 金睿

 

By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