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语言普及与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星筑梦队于2025年7月1日-7月7日,赴江西省弋阳县开展专项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聚焦当地推普工作成效、非遗文化保护现状及语言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等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推普成效显著:语言互通提升治理效能

为系统考察普通话推广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成效,重点分析语言互通对提升治理效能的促进作用。实践队员在多个文明实践站和社区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普通话普及率与基层工作效率、政策传达准确度、干群沟通质量等治理指标的相关性。实践队员在桃源街道信化社区了解到,普通话已成为1300多户居民日常交流的基石。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们普遍认同:“普通话让交流更顺畅,是生活必需。”为了生动展现其价值,队员们编排了“方言情景剧”,用不同方言制造沟通障碍,老人们和孩子们在笑声中领悟了共通语言的重要性。此外,团队还发现,普通话的推广显著增强了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融合度。

(此图为实践队展开推普活动)

非遗活态传承: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活力

在对弋阳腔传承人的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当地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措施,这份文化感召力,促成了团队在永阳社区的“脸谱绘童心”活动。孩子们兴致勃勃描绘戏曲脸谱,笔尖流露出对传统的认知与好奇。活动后孩子们雀跃的分享,让我们看到文化认同的种子正在萌发。

在朱坑镇的采访和调研也使得团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一块年糕承载着乡土记忆,也映射出文化底蕴赋能产业创新的探索,是舌尖上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对话,这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更强化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此图为实践队采访非遗传承人)

(此图为实践队在社区展开绘画脸谱活动)

(此图为实践队采访弋阳县朱坑镇党委委员方飞清)

语言文化双轮驱动,赋能乡村多维发展

在朱坑镇西童村的深入走访中,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普通话的普及不仅打破了沟通壁垒,更架起了关爱特殊群体的连心桥。在政府安置房内,一位独臂老人感激地表示:“村里不仅给我安排了戏台保洁的工作,还定期派人用普通话给我讲解帮扶政策。”这份温暖,正是语言普惠的生动体现。

行走在村巷间,实践队员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亲切交流。令人欣喜的是,低年级学生不仅能流畅完成问卷,更能自信地讲述家乡故事。这种语言能力的提升,折射出乡村教育发展的显著成效。

叠山镇双港社区的创新实践同样令人振奋。陈书记带领团队打造的“直播间助农”平台,巧妙运用网络语言传播乡土文化,真正实现了“乡音传万里,特产进万家”。

朱坑镇创新的“小店信息站”模式更是基层治理的典范。这些依托乡村小店建立的信息枢纽,通过标准化语言服务,实现政策传达准确率的明显提升,成为收集民情、服务民生的重要窗口。

(此图为实践队看望住在政府安置房的老人)

在弋阳的实践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语言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语言作为沟通桥梁,通过推普工作、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作为精神纽带,通过非遗传承、民俗活动等创新形式,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

实践表明,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发展,既改善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又培育了特色文化产业,更重塑了乡村精神风貌。这种“软实力”的建设,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的信念。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语言为沟通之桥,以文化为传承之魂,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智慧,让乡愁有依归,让乡村有未来。(通讯员:余雅凤 余柯瑶 谢艳萍)

By admin